“工匠”程相培傳承望遠鏡工廠軍工精神 助光學事業騰飛
來源:8264戶外網人物訪談
|
作者:suncore
|
發布時間: 2016-09-20
|
5683 次瀏覽
|
分享到:
80后的程相培出身于普通的工人家庭,曾經是著名國企里最年輕的科級干部,現廣州舜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負責人。從毛胚的光學鏡片的研磨、望遠鏡的結構件機加工、注塑成型再到流水線的配裝出品,無不精通。
創立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企業,只用了三年
程相培出生成長于河南南陽,他的父親是某軍工光學廠的職工,從小他就廠里玩耍,夏天用凸透鏡在陽光下燒螞蟻......
耳濡目染,也對光學玻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時光學儀器的專業,畢業后返回父親原廠工作,子承父業。再次與之結緣,或許這就是命中注定。“我是玩著光學玻璃長大的”,程相培說。
國企的工作日復一日,不甘“寂寞”的程相培決定“下海”一展身手,于2011年南下廣州創立廣州舜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當時玻璃的鍍膜技術是關鍵,程相培和另一名技術人員陳新波在繼承傳統技法基礎上,從韓國,日本引進多臺加工設備,使產品工藝不斷發展和提高,從傳統繼承到發展創新再到先進設備機械輔助生產,程相培使工廠的生產技術完成了一個蛻變式的提升。
“我們主要是按照現代化的管理生產方法,將傳統的技藝進行新的提升,從而提高產品質量。”程相培告訴記者。在此過程中,現代化的機械加工并沒有改變傳統的手工技藝,使得產品更加精細完美。在他們的努力下,公司的SUNCORE舜光牌望遠鏡從開始的年產量20萬具,上升到80萬具,與此同時,產品口碑和品牌知名度也隨之大幅度提升。
從產品設計、研發成型、生產裝配樣樣精通
傳統的望遠鏡生產企業,其實本質上是一個組裝生產線。生產的上游源頭,光學玻璃的研磨,內部結構零件的加工成型,外觀設計,等幾乎全部要由配套廠商完成。這就是產品的生產周期大大加長,并且各種環節容易產生紕漏,溝通成本較大。程相培對此深有感觸。
2013年起,舜光公司開始著整合產業鏈,先后購置了注塑機,CNC加工中心、全自動絲印機、移印機、光學玻璃冷加工產線等等。
看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卻面臨層層壁壘。這些生產工序在行業整個供應鏈當中都是分別獨立存在的。然而現在要全部整合到一個企業中獨立完成,難度可想而知。有太多的知識要學,有太多的工序要對接,要磨合,產能要做匹配。我們大概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逐步解決了這些問題,程相培說。
在產品表面和輔料處理上更有講究,在產品后期成型的10道工序里,單單是LOGO印制,我們反復用了將近2個星期的時間來測試,最后發現用先進的激光雕刻技術要比傳統的網版絲印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另外傳統的表面清晰處理,使用的是100號汽油清洗,既不環保,成本也高,最終程相培把超聲波清潔流水線應用到望遠鏡的生產上面去,聽起來似乎有一些天方夜譚,但這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問題。
500具的產量,別的公司需要2天,我們1天就完成了
技術和設備的問題都解決了,如何讓設備與人和諧相處,這就是管理的問題。因此程相培創立了新型的管理模式。技術部門在管理方式及信息溝通方面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取得了顯著成效,點點滴滴的成長歷程,顯現了不斷創新管理方式帶來的效果。
技術部門的工作量較大,每個人的工作也十分盡力,但未能及時完成技術準備工作、工作上出差錯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從4月份開始,部門要求每人每日提出重點工作并報部門負責人,以便部門負責人及時掌握每個人的工作動態,適時調整和提供必要的幫助。這一工作方式的改進,極大地改掉了部分技術人員做事無計劃、工作打亂仗的習慣。
最近一年,技術部門在管理方式上又進一步進行改革,每個月大家上報的個人重點工作由部門負責人獨享變為由技術部全體人員分享。每日技術部全體人員把重點工作計劃發給指定的匯總人員,早上8點40分匯總后群發部門全體人員,內容包括當日工作計劃及昨天工作完成情況,完成的工作內容另附完成表單等。從匯總的信息中,一目了然地了解各自的工作狀態,部門負責人能及時地進行監督及對具體項目跟進,大家也互相知曉各人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進展,有的方面還可以互相借鑒。
為了進一步增強信息溝通的及時性和協調性,技術部每天上午一上班便召開15分鐘左右的信息溝通會,由技術總負責人主持,各產線負責人參加。每位技術人員都須發言,內容包括各自的工作進程、現場異常的處理、碰到的難題等。設計人員與工藝人員還可就新產品質量跟蹤的情況,面對面地溝通,需要其他相關技術人員協助完成的,負責人給予當面協調。領導現場對技術和質量難題給予方向性的指導,對分析問題的方法及思路有偏差的及時糾偏。溝通會更好地保證了信息的有效性、流暢性。
管理方式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技術部門管理方式的日趨完善,信息溝通的日益順暢,使工作計劃性、時效性不斷增強,團隊協作精神更加和諧,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程相培說,一個產品的構思規劃到成型出品,別人需要3-6個月的而時間,我們1-2個月就可以搞定了。